CN
  • EN
  • 关于我们+
  • 临界活动+
  • 临界产品+
  • 临界视野+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 临界咨询:《地缘政治和(去)全球化——中国视点》“专家对话”沙龙讨论纪要
    2023-05-17

    2023年5月11日,临界咨询成功举办以《地缘政治和(去)全球化——中国视点》为主题的“专家对话”沙龙。会议邀请临界咨询联合创始人,美国与太平洋地区研究所所长、布鲁金斯学会前资深研究员、德国博思学院院士黄靖以及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欧洲所所长,中国经社理事会理事,中国欧洲学会常务理事崔洪建做主题发言,对如何把握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尤其是应该如何正确理解中国的经贸政策及其影响,以及世界政治格局由一强独霸向多极博弈的趋势给世界经贸交流和发展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以对话的形式和与会者互动交流。


    崔洪建认为,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欧盟与中国缺乏线下交流,对华认知更具主观色彩,对华政策倾向偏狭方向。最近一段时间,中欧逐渐重启高水平、高频率、高效率的线下沟通交流。自去年底以来,从德国总理朔尔茨、法国总统马克龙、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到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还有众多欧洲领导人纷纷访华。中欧高层互动的频密程度为近年来罕见。欧盟国家领导人及官员亲眼见证中国经济生机和社会活力,更能客观、全面、理性看待中国发展,这对于破除欧洲内部对华政策的观念桎梏有很大帮助,也让欧洲对华政策讨论中,与中国保持合作的声音重新被激活。不过,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盟近期首次提出对一些中国企业进行制裁,称这些企业向俄罗斯出售的设备可能被用作军事用途。部分欧洲政客受到美国影响,试图模仿美国单边制裁行为的一些做法,对中欧关系是不利的。这也体现出欧盟对华政策的复杂性,一方面布鲁塞尔希望重启与中国的交流合作,另一方面仍在强调所谓的安全因素,对华采取强硬姿态。而乌克兰危机是当前中欧对话沟通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中欧双方在劝和促谈方面是可以开展合作的,在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避免出现核危机、推动人道主义救援等领域均有一定共识。未来,欧盟在乌克兰问题上应该更聚焦于与中国合作,而不是跟着美国走。


    欧盟对华理性声音的增加与欧盟面临的内外环境变化都有关系。内部因素来看,中欧合作带来的共赢局面显而易见。多年来,中欧已形成经济共生的坚实基础,这是符合市场规律和双方利益的客观现实。近几年,尽管欧洲对华认识存在偏激声音,但中欧贸易合作一直呈现增长趋势,展现强大韧性。其中,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有潜力,因为双方互有需求,尤其贸易领域在过去十年间呈现高速增长状态。今年前四月,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迎来“开门红”,同比增长2.8%。这体现出双方合作的活力和潜力。在双方交流恢复正常以后,中国-中东欧国家贸易增长趋势还会继续,不仅仅是在农产品领域,还包括金融、投资等新领域。外部因素来看,经过近几年国际形势变化,欧洲部分国家对自身国际定位有了更多反思。尤其在俄乌冲突发生后,部分欧洲国家在能源、金融、产业等领域与美国的合作深受其苦。面对当前挑战,欧洲捍卫自身利益的选择不多,这让欧洲国家更清醒地认识到中欧合作的价值和可持续性。此外,无论是在经贸投资领域还是全球治理领域,欧盟都希望找到一个政策稳定连续、自身发展仍有潜力的合作伙伴。在欧洲经济形势动荡不安的今天,中国对欧洲的经济意义更是非同小可。中国经济社会总体向好的发展态势和对外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给欧洲国家带来更多信心。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中欧合作不仅有基础,有动力,而且有前景。


    一方面,欧盟内部出现越来越平衡的对华政策讨论环境,将促进欧洲内部更多理性的声音涌现,推动欧洲对华政策更加务实。在欧盟内部讨论对华政策时,会有更多声音呼吁与中国合作共赢,避免对华政策走向极端,助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另一方面,欧盟政界更加理性的对华态度,可以防止欧洲部分舆论情绪化、意识形态化,帮助欧洲民意和舆论破除部分受外部力量影响、先入为主的观念,真正回到欧洲自身立场看待与中国的关系。中欧关系要持续稳定发展,尤其需要有效处理外部因素的干扰和冲击。当前,欧美关系变化对中欧关系产生复杂影响。尽管中方一再强调中欧关系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内在动力,不针对、不依附、也不受制于第三方。但落实这一原则,必须以欧洲充分战略自主为基础。欧盟如果坚持“欧美关系优先、中欧关系靠后”的思维,将很难摆脱美国等外部因素对中欧关系的不利影响。中欧双方要更好地相向而行,就要关切彼此核心利益,求同存异,避免冷战思维,开展务实合作。


    近期,美国区域性银行不断关闭,危机仍在持续发酵。尽管现在美联储一再地想通过加息来抑制通胀,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让美国接下来的货币政策处在一个非常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如果不加息通胀就难以抵除,但是在加息的频率和速度掌握不好的情况下,非但抑制不了通胀,还会进一步抑制增长。这样一来,市场投资和对市场的信心,都会不断下降。鲍威尔提出加息,但是没有释放出下一步美联储更明确的政策信号,政策的不明朗导致了现在整个美国市场,无论是储户还是银行,包括整个金融链都缺乏信心。


    黄靖认为,从近期一些主要国家的领导人纷纷前往北京访问中,大致可以看出当今世界潮流的三个发展方向。首先,作为欧洲最主要国家的领袖,马克龙的访问代表了欧洲对华政策上的主流立场。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同马克龙一起到访中国的事实也表明,欧盟对马克龙的立场是持支持态度的。尽管近年来欧盟曾经在对华政策上采取似乎与美国一致的立场,但是这次马克龙、冯德莱恩和贝尔伯克的访问中完全没有提及中国是“制度性对手”的说辞。马克龙明确提出在确立欧洲战略自主的基础上,对华政策的三原则:一、不与中国对抗,也不加入(与中国)对抗的阵营;二、不与中国脱钩,而是在经济上积极寻求合作发展;三、不干涉台海事务,愿与中国一道维护区域与世界和平,确定法国海军将与中国南部战区在太平洋进行互动。其次,巴西总统卢拉在访华期间连续发出了为什么要容忍美元霸权的质问。近年来,中国与巴西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合作金额不断增长,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落地让两国企业在贸易往来中拥有了更多币种选择。不仅巴西与中国签订了能源、矿产、粮食、制造业和投资等各方面的大笔合同,而且确立了中巴货币互换协议,夯实了以人民币支付双边贸易的基础。巴西的举措也不是孤立偶然的,在世界范围内——包括法国、俄罗斯、中东、东南亚以至非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呼应和仿效。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尽日也提出了访华的建议,希望与中国在有关俄乌冲突、中东和台海局势以及世界金融稳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对表,尤其是想探听欧洲领导人访华期间与中国的交流情况,以争取在七国外长会议上掌控局面,保持主动。但是,中国政府以时间安排冲突为由,婉拒了布林肯的建议,却接受了德国外长贝尔伯克的访华要求,而且在时间上做出了充裕的安排。相比之下,美国的“被冷落”意味深长。


    由此可见,尽管近年来西方各国政府及主流媒体始终对中国持批评态度,并不断鼓噪所谓“脱钩”和去全球化(其实是“去中国化”),企图将中国与世界经济、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的经济进行切割。但形势的发展证明,“脱钩”和去全球化只不过是一个被炒作起来的地缘政治议题;就经济发展而言,这是一个伪命题。毕竟,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力量是市场经济,而支撑经济全球化的产业链是市场经济对资源的最佳配置、是对生产的最高效率和利润的最大化不懈追求的结果,绝非某一政府或同盟的政策所能左右。在当今世界经济活动中心的亚太地区,已经确立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所代表的正是难以逆转的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国主导了前者,也在积极申请加入后者。中国的作为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事实上,连紧跟美国的英国近来也提出了加入CPTPP的要求。具有巨大讽刺意味的是,拜登政府不仅明确拒绝加入 CPTPP,而且提出了“印太经济框架”的“行政倡议”。但由于其缺乏经济发展中最根本的市场准入和贸易的内容,这一所谓的经济框架从者寥寥,如果 2024 年白宫易主,人亡政息将是其难以避免的宿命。


    近日,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在布鲁金斯学会发表了一篇“重振美国经济”的讲话。在讲话中,他提出了美国当前面临四大挑战:一是工业基础薄弱;二是地缘政治扭曲了(美国主导的)经济秩序;三是应对气候危机与能源转型存在矛盾;四是经济不平等及其对(美国)民主制度的损害。苏利文牵强地将这四个危机怪罪于中国的崛起,指责中国以“非市场经济行为”在经济全球化中大获其利,并用经济上的增长来实现“军事野心”,获取地缘政治利益。为此,沙利文提出了一个以制定产业政策、强化国家干预、管控投资为主线的政策框架,并声称要与盟友一同打造“友岸”产业链,同时建立“小院高墙”来封堵中国的高科技发展。沙利文在讲话中把对“华盛顿共识”的颠覆性驳斥与“市场经济全球化导致中国崛起”拉扯到了一起,其目的就是要以共和党和民主党的反华共识为挡箭牌,加大共和党的反击难度。用心良苦之余,也提前将“中国议题”引入了即将到来的总统大选。毕竟共和党只有对中国更加强硬才能有效反击沙利文的诛心之说。由此可以预料,中国又将成为下届美国大选的抓手,执政的民主党和想要夺取白宫的共和党必将在“对中国强硬”上展开竞赛。


    自特朗普执政以来,作为世界霸权国家,美国因社会高度分裂、国民国家认同上的对立、政治极化导致的高度政治不确定性,加之不负责任的货币政策、难以为继的债台高筑以及美元武器化导致的美元信用持续下滑,是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的根本乱源。就中美关系而言,美国高度的政治不确定性是维持中美关系稳定的最大障碍。从这个意义上看,美国政治的不确定性将继续是维护中美关系稳定的最大障碍。而维护全球金融秩序的稳定(包括防止美债违约),则是目前两国最大的共同利益之一。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