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 EN
  • 关于我们+
  • 临界活动+
  • 临界产品+
  • 临界视野+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 黄靖教授与俄罗斯学者在德国罗伯特·博世学会就中俄关系等对话纪要
    2023-05-10

    6月13日,上海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美国与太平洋地区研究所所长、临界咨询联合创始人黄靖教授应邀出席德国罗伯特·博世学会“不仅仅是合作伙伴?中俄关系的未来”(Debate Academy: More Than Partners? The Future of Chinese-Russian Relationship)的对话活动,与莫斯科社会与经济科学学院(MSSES)副教授和俄罗斯总统国民经济与公共行政学院(RANEPA)高级讲师叶卡捷琳娜·舒尔曼(Ekaterina Schulmann)就俄乌冲突背景下的中俄关系等问题展开近两个小时的深入讨论。出席这场对话的受邀(invited only)听众包括在柏林的学者、专家和相关部门主管。对话主要内容如下:


    图片


    一、俄乌冲突背景下的中俄关系


    舒尔曼教授用民调数据表明自2014年乌克兰危机以来,俄罗斯民众对中国认知(perception)持续升温。民调显示,目前75%以上的俄罗斯人都对中国抱有好感或相信中国是可靠的朋友,在18-24岁的俄罗斯的青年群体中,这一比例最高(78%),他们对中国的印象非常正面,认为中国是强大、友好并且高度工业化的国家。


    黄靖教授简要回顾了中苏/俄关系的发展历程,中国人民对俄罗斯的感情复杂但总体趋好。历史上,沙皇俄罗斯获取了中国的大片领土,对此,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中国采取了“一面倒”——与苏联结盟——的外交政策,50年代中,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无私援助,对推动中国的迅速工业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苏联对华援助在规模和数量上都是史无前例的。对此,中国人民也不会忘记。1960年代初,两国利益冲突和意识形态的分野导致中苏分裂,“社会帝国主义“的苏联迅速成为中国的首要威胁,这导致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尼克松访华——上世纪国际政治中一个具有分水岭意义的重大事件,由此导致了最终结束冷战的全球战略格局的根本转变。冷战结束后,中国并没有趁人之危,而是以妥协的姿态永久性地解决了中俄漫长边境线上的领土争端,为中俄关系的健康发展扫清了障碍,最终签订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客观上看,来自美国的共同安全压力和中俄经济发展的互补性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然而,中俄之间并没有结盟。俄乌冲突的爆发使中国处于一个两难境地,对此,中国采取了有原则的中立立场(详见黄靖教授在马德里的III FORO 论坛的“发言纪要“)。中国的立场及其相关政策,俄罗斯应该是理解并接受的。从社会层面看,俄罗斯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巨大的支持度。民调显示,近75%的中国民众支持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认为这是对美国霸权的必要而有效的反击。俄乌战事进一步刺激了中国反美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这给中国的理性决策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图片


    二、俄乌冲突下对中俄双方舆情和民意的影响


    舒尔曼教授指出,在俄乌冲突爆发前,部分俄罗斯民众将中国的迅速崛起视作一个潜在威胁,尤其是在远东地区,俄罗斯拥有大量土地,而中国却是一个人口密集度极高的国家。舒尔曼教授也注意到中国青年男女比例的失调,认为过剩的中国青年男性在俄罗斯看来也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然而,随着俄乌冲突的爆发,这些疑虑全都烟消云散。对中国支持俄罗斯的信心和期待成为俄罗斯舆论的主流。俄罗斯人认为,只要有中国作为“后盾”形成针对美国的强大平衡力量,俄罗斯就有信心与美国和西方做斗争


    黄靖教授指出,中国内部对俄乌冲突有着明显的争议:在中国的主流民意中,俄罗斯获得了高达75%的支持,普京总统在中国民众、尤其是年轻人群体中享有巨大的支持度,相当一部分中国年轻人将普京视为反击美国霸权的英雄加以崇拜。然而,包括相当一部分国际问题专家在内的中国知识界则对俄罗斯发动的“特别军事行动”持批评和反对立场。他们往往从正义和道德的角度出发,谴责普京总统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甚至认为这是导致俄罗斯国运衰败的转折点


    尽管如此,在中国舆论场中支持俄罗斯的观点具有压倒性优势,这既不是中国官方鼓励的,也不是官方的政策导致的。这种观点反映出在由美国挑起的中美竞争格局下,中国国内反美民族主义情绪迅速蔓延。这为中国坚决反对美国对俄罗斯的单方面极限制裁、反对美国企图一举打垮俄罗斯的战略提供了坚强的民意基础,但同时也给中国和平解决俄乌冲突的立场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压力。黄靖教授还指出,美国企图击败俄罗斯的战略目标是非理性且不现实的,它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不利的局面,甚至是灾难(详见黄靖教授在马德里的III FORO 论坛的“发言纪要“)。


    三、从俄罗斯和中国的角度看,美欧当前政策的前景以及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作为一位知名的反战知识分子,舒尔曼教授对此问题并未做出具体回应。而听众却提出了一个更为尖锐的问题:中国应该如何对待俄罗斯民众对中国支持的期待?


    黄靖教授指出,作为世界第二军事强国,俄罗斯尽管在俄乌冲突的第一阶段表现不佳,遭受了挫折,但仍对乌克兰具有压倒性优势。因此,中国对俄罗斯最大的支持就是坚决反对并拒绝参与对俄罗斯的制裁,在这一点上,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的立场是趋同的——不加入反对俄罗斯的阵营,就是对俄罗斯的最大支持。而且,俄罗斯是一个具有强烈自豪感的国家和民族,在北约和美国都没有直接参战的情况下,任何对俄罗斯的直接援助,与其说是对俄罗斯的支持,不如说是对其大国地位的否定,甚至是一种“羞辱”(insult)。作为一个由弱到强的成长中的大国,中国十分注重“留有余地”的战略重要性。在俄乌冲突中,不采取“过头的做法”(don’t over play your hand)是中国谨慎坚守的政策取向。“过犹不及”是中国战略哲学传承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则


    从整个战略格局的大视野来看,俄乌冲突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美国和北约在冷战结束后对俄罗斯长期过分施压(over play their hand)。为此,黄靖教授再次强调,美国和西方应该调整不切实际的心态、更加务实地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俄乌冲突,而不是一厢情愿地企图一举打垮俄罗斯。


    在听众提问环节还提到两个十分有趣的问题:俄乌冲突对中亚的影响以及中等国家——如波兰——应该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舒尔曼教授和黄靖教授一致认为,俄乌冲突强化了俄罗斯在中亚的地位和影响。黄靖教授指出,自阿富汗撤军以来,美国在整个欧亚大陆带的影响急剧下降,这是导致从土耳其到沙特阿拉伯的所有中亚和中东国家都不支持、不参与对俄罗斯的制裁的一个根本原因。并且,俄罗斯对“哈萨克动乱”迅速而有效的干预进一步强化了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影响。但必须看到,中亚国家对于东乌宣布“独立”的两个共和国普遍不承认或保持沉默,比如在普京扶持下得以巩固其政权的哈萨克总统托卡耶夫就明确表示,不承认东乌“独立“的两个共和国。这并非由于他们在俄乌冲突不支持俄罗斯,而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毕竟,中亚各国都是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在其境内也存在着俄罗斯有重大影响力的地区。


    至于波兰,黄靖教授含蓄地指出,波兰在俄乌冲突中异常积极的表现以及前不久波兰总统热情洋溢的讲话,都是十分值得关注的现象。从波乌关系和波兰自身发展的历程来看,波兰在俄乌冲突中很难置身事外,这是可以理解的。波兰积极地接受乌克兰难民的做法是得赞扬,然而波兰也可能做过头(over play its hand),尤其是近来波乌两国给与对方“特殊法律地位“(special legal status)的做法值得关注,如处置不当,或将导致负面效应。毕竟,1939年的地图并非十分遥远的过去。

    X